全网最全“黄油感”修图调色教程:打造温暖治愈的温柔复古风照片!31



哈喽,小可爱们!我是你们的知识博主,今天我们要聊一个近期在摄影圈和社交媒体上超火的风格——“黄油感”照片!是不是听起来就觉得温暖、治愈、又带点高级感?没错,它就像冬日里的一杯热拿铁,或者刚出炉的黄油面包,香醇、柔和、令人心生向往。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照片拥有那种温暖、复古又充满氛围的“黄油感”,那就赶紧拿起你的手机或电脑,跟我一起探索这个宝藏修图调色教程吧!


一、揭秘“黄油感”:那份温暖与治愈的视觉享受


“黄油感”并非指照片里真的有黄油,而是一种形容词,它所代表的,是画面中一种由暖黄色调为主导,光线柔和,对比度适中偏低,色彩饱和度偏向舒适,整体呈现出一种奶油般顺滑、温暖、治愈、略带复古的视觉风格。它常常伴随着:

暖色基调: 以黄、橙、棕等暖色为主,营造出阳光、温暖的氛围。
柔和光线: 避免过于刺眼或生硬的光线,强调光影的过渡与融合。
奶油般质感: 画面没有过于锐利的边缘,而是带有一点点模糊的、丝滑的视觉感受。
低对比度: 适当降低对比度,让画面的暗部不至于“死黑”,亮部不至于“过曝”,从而带来更宽广的色彩过渡区域,更显柔和。
复古情怀: 这种色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胶片时代的照片,自带一种怀旧滤镜。

无论是人像、美食、家居,还是街拍、风景,“黄油感”都能为你的作品增添一份独特的魅力。


二、打造“黄油感”的基石:前期拍摄与后期调整原则


想要修出完美的“黄油感”,前期拍摄和后期调整都非常关键。


1. 前期拍摄建议:

时间选择: 充分利用“黄金一小时”(日出后一小时和日落前一小时),此时的自然光线温暖柔和,自带暖黄滤镜。阴天或多云天气也能提供均匀的柔光。
光线运用: 尽量选择顺光或侧逆光拍摄,逆光能拍出漂亮的轮廓光和氛围感。避免正午的顶光和强烈的直射光。
场景与道具: 选择一些本身就带有暖色调或复古感的场景,如木质家具、暖色调背景墙、复古服饰、暖色系花朵、食物等。
避免冷色: 尽量减少画面中大面积的冷色调(如纯蓝、纯绿),如果实在无法避免,后期也可以进行调整。


2. 后期调整核心原则:

“暖”: 增加整体的暖色调,主要体现在白平衡和颜色混合器中。
“柔”: 降低对比度,提升阴影,压低高光,甚至轻微降低清晰度,营造奶油感。
“黄”: 重点调整黄色、橙色和红色系,让其更具“黄油”特质。
“复古”: 适当加入颗粒,调整曲线,模拟胶片感。

主流修图软件如Lightroom、Photoshop、泼辣修图、VSCO、醒图等都可以实现,原理相通。这里我们以Lightroom/ACR为例进行讲解。


三、实战操作:黄油感修图调色核心步骤


准备好了吗?让我们一步步来!


步骤一:基础调整——奠定温暖柔和的基调


进入Lightroom(或ACR),从“基本”面板开始:

白平衡: 向右增加“色温”,向右增加“色调”,让画面整体偏黄偏暖,这是“黄油感”的灵魂起点。
曝光: 适当提亮,让画面通透但不至于过曝,具体根据原图情况调整。
对比度: 适当降低,这是营造柔和感的关键,避免画面过硬。
高光: 适当降低,保护亮部细节,避免亮部过白。
阴影: 适当提高,让暗部细节呈现出来,同时增加画面柔和度。
白色: 适当降低或保持,防止过曝。
黑色: 适当提高,减少纯黑,让画面暗部更显“灰度”和柔和。


步骤二:曲线调整——画面情绪的魔术师


曲线是打造“黄油感”非常重要的一步,它能控制画面的明暗和色彩分布。

RGB总曲线:

在曲线中间拉一个点向上提亮,压低曲线下方暗部,再拉高曲线的亮部,形成一个微弱的“S”形曲线(根据实际情况调整),使画面通透而不失柔和。
另一个常用的方法是“提黑压白”,即把曲线左下角纯黑的部分向上提一点点,让画面暗部不再是纯黑,而是带着一点灰度,这是胶片感和柔和感的来源之一。同时,右上方纯白的部分也可以轻微向下压一点,避免亮部死白。


单独通道曲线(蓝通道是重点):

蓝通道: 这是“黄油感”的关键!在蓝通道中,将曲线左下角(代表暗部)向上提一点点,让暗部增加蓝色(偏冷);将曲线右上方(代表亮部)向下拉一点点,让亮部减少蓝色(偏黄)。或者,你可以直接将整个蓝通道的曲线向下压,让画面整体偏黄。具体操作是,将蓝通道的曲线中间稍微向下压,让整个画面减少蓝色,增加黄色调。
绿通道/红通道: 根据需要微调,一般不进行大幅度调整,以保持自然。如果想要更偏暖,可以在红通道中提亮暗部或增加亮部的红色。




步骤三:HSL/颜色混合器——精准色彩控制


这是“黄油感”调色的核心区域,可以精准控制各个颜色的色相、饱和度和明度。

色相 (Hue):

黄色: 向左(偏橙)调整,让黄色更接近黄油的颜色。
橙色: 向左(偏黄)调整,让橙色更暖,同时这也是调整肤色的关键。
红色: 适当向左(偏橙)调整,让红色更柔和,与整体暖色调融合。
绿色/蓝色: 适当向左(偏黄)调整,或者向右(偏青)调整一点点来做对比,降低其饱和度,使其不至于抢眼。


饱和度 (Saturation):

黄色/橙色/红色: 适当增加饱和度,增强温暖感和色彩存在感。但不要过度,保持自然。
绿色/蓝色/青色: 适当降低饱和度,让画面更统一,突出暖色调。


明度 (Luminance):

黄色/橙色: 适当提高明度,让黄色和橙色更明亮,营造通透感。
绿色/蓝色: 适当降低明度,让这些颜色显得更沉稳,进一步突出暖色。




步骤四:分离色调——高光与阴影的色彩对话


分离色调能让你的高光和阴影拥有不同的色彩倾向,进一步丰富画面层次。

高光: 加入暖色调,选择黄色或橙色(色相范围:30-50),饱和度适中。
阴影: 可以不加,或者加入少量冷色调(如青色或蓝色,色相范围:180-220)来与高光形成对比,但饱和度要非常低,避免画面显得脏乱。平衡度滑块可向高光方向略微调整,让暖色更多介入。


步骤五:细节与氛围营造——画龙点睛之笔


最后一步是调整细节,让“黄油感”更具质感和氛围。

纹理/清晰度:

纹理 (Texture): 适当降低纹理,能够让画面更加柔和,增强奶油感。
清晰度 (Clarity): 适当降低清晰度,可以模拟胶片感和柔和感,但不要过度,否则画面会变得模糊。如果想要增加一点点通透感,也可以尝试微调。


去朦胧 (Dehaze): 视情况而定,如果画面过于灰蒙蒙,可以轻微增加,让画面更通透;如果已经很通透,则不调整或轻微降低,增加柔和感。
颗粒 (Grain): 适当增加颗粒,能为照片增加复古的胶片质感,这是“黄油感”和“复古感”不可或缺的一环。选择合适的数量和大小。
锐化: 适当锐化,保持主体清晰,但不要过高,避免破坏柔和感。
暗角 (Vignetting): 少量添加暗角,可以引导观众视线集中到画面主体,增加照片的氛围感和纵深感。


四、常见误区与进阶技巧


常见误区:

过度饱和: 以为“黄油感”就是颜色越黄越好,导致画面色彩饱和度过高,失去自然感。
白平衡过黄: 白平衡拉得过黄,使得画面完全偏色,失去层次。
对比度过低: 为了追求柔和感而将对比度降得过低,导致画面发灰,没有质感。
丢失细节: 为了柔和而过度降低清晰度和纹理,使得照片变得模糊不清。


进阶技巧:

局部调整: 利用画笔、径向滤镜、渐变滤镜等工具,对画面特定区域进行微调,比如提亮肤色、调整局部色彩,让“黄油感”更具层次。
蒙版运用: 在Photoshop中,可以使用蒙版对某个调整层进行遮罩,只作用于需要改变的部分。
多图练习: 尝试对不同场景、不同光线的照片进行“黄油感”调色,你会逐渐找到最适合自己作品的参数。
参考优秀作品: 多看一些你喜欢的“黄油感”照片,分析它们的色彩、光影和构图,从中获取灵感。


五、适用场景与风格延伸


“黄油感”风格非常百搭:

人像: 让肤色温暖柔和,眼神更加治愈。
美食: 增加食物的诱人程度,让人食欲大增。
家居: 营造温馨舒适的居家氛围。
街拍/风光: 为城市和自然风光增添复古的滤镜感。

它也是日系、复古、胶片、治愈系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,学会了“黄油感”调色,你就能轻松驾驭这些流行的摄影风格了!


结语:


好了,今天的“黄油感”修图调色教程就到这里啦!修图调色就像烹饪,没有一成不变的食谱,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口味的配方。“黄油感”是一种感觉,是一种情绪,希望大家通过这个教程,都能为自己的照片赋予那份独有的温暖、治愈与高级感。赶紧动手试试看,期待你们的“黄油感”大片哦!别忘了交作业,在评论区晒出你的作品,我们一起交流进步!

2025-10-10


上一篇:告别手残党!修眉笔画眉超详细教程,新手也能画出完美眉形

下一篇:男士修图指南:打造立体高级脸,告别路人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