桑塔格与摄影:超越构图,影像如何重塑我们与世界的关系152


大家好,我是你们的中文知识博主!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有点“出人意料”的话题——苏珊桑塔格(Susan Sontag)与摄影构图。听到这个标题,你是不是会好奇,这位以思辨犀利著称的文化批评家、哲学家,也会教我们怎么拍出“三分法”构图的照片吗?

答案是:不,她不会。事实上,如果你带着对技术构图(比如黄金分割、引导线、前景后景等)的期待去阅读桑塔格的经典著作《论摄影》(On Photography),你可能会感到失望。因为桑塔格关注的从来不是摄影的“怎么拍”,而是“为什么拍”以及“拍了意味着什么”。她所理解的“构图”,超越了美学形式的层面,直指摄影行为本身所蕴含的哲学、伦理与政治。

摄影:一种占有世界的行为,而非纯粹的美学安排

在桑塔格看来,摄影从来不是一种无辜的艺术形式。她将拍照比作一种“占有”和“挪用”世界的行为。当我们按下快门的那一刻,我们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瞬间,更是在某种意义上拥有了它,将其从时间的洪流中抽离,变成我们私有或公共的记忆碎片。

这种“占有”的本质,就是一种深层次的“构图”。它不是构图一张画面的线条和色彩,而是构图我们与被摄对象之间的权力关系。你选择拍什么,不拍什么;你选择以何种距离、何种角度去捕捉,都决定了你在对这个世界进行何种形式的“占图”——或者说,“概念上的构图”。这种选择本身就承载着观看者的意图、偏见和立场。

“构图”的伦理维度:快门下的道德审视

桑塔格在《论摄影》中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:拍照,尤其是在面对痛苦、贫困或灾难时拍照,是介入还是逃避?是提供证据还是满足一种“视觉饕餮”?这正是她对摄影“构图”最深刻的伦理拷问。

当你用镜头框定一个流离失所的难民,一个饱受战争蹂躏的儿童时,你的“构图”就不再仅仅是技术上的均衡或美感。它涉及到你与被摄者的距离、你呈现他们的方式、你画面中是否保留他们的尊严。这种“构图”的选择,直接影响着观看者对事件的理解,甚至可能导致我们对苦难的麻木。例如,一个特写镜头可能唤起同情,而一个宽泛的远景构图则可能将个体消融于背景中,削弱其冲击力。摄影师在构图上的每一个决定,都是一次道德上的站队。

影像与现实的“构图”:重塑我们的经验与记忆

桑塔格认为,摄影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和记忆的方式。照片不再仅仅是现实的镜子,它们本身就成为了新的现实。我们通过照片来理解过去,重构历史,甚至预演未来。这种通过影像来“构图”现实和记忆的能力,是摄影最强大也最危险之处。

一张家庭合照,它为我们的记忆提供了具体的“构图”;一部新闻图片,它为一段历史事件提供了视觉上的“构图”。但这种构图并非中立。它选择性地呈现,选择性地隐藏,从而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。一张照片可能被精心“构图”来证明某种观点,或者唤起某种情感,这正是影像的“构图”力量在意识形态层面的体现。

超越形式:摄影师的批判性思考

所以,当我们在谈论“苏珊桑塔格与摄影构图”时,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:
你的构图是为了什么? 是为了单纯的美观,还是为了表达一种观点,传递一种情感,甚至提出一个问题?
你的构图排除了什么? 画面之外的世界,那些被你选择性地排除在构图之外的元素,同样重要,它们构成了被摄对象更完整的语境。
你的构图对被摄者意味着什么? 你是否尊重了他们的主体性?你的呈现方式是否公正?

桑塔格的摄影思想,不是教你如何摆放物体才能好看,而是启发你思考:当你选择用镜头框定(“构图”)世界的一个片段时,你究竟在做什么?你在建立什么样的关系?你在传递什么样的信息?这种深刻的反思,让摄影从单纯的技术操作上升为一种对世界、对自我、对人类经验进行哲学性“构图”的行动。

下一次当你拿起相机,尝试构图时,除了考虑光线、线条和色彩,不妨也停下来,问问自己:我的这个“构图”背后,隐藏着怎样的思考和选择?我想通过它,去占有、去呈现、去构建怎样的世界?这或许才是桑塔格对所有摄影爱好者和创作者,最深远也最重要的“构图”指引。

2025-10-23


上一篇:告别千篇一律!自由构图法则,轻松拍出电影感大片 | 摄影教程

下一篇:告别杂乱!摄影构图、背景与空间感营造全攻略,让你的照片有深度有故事!